Spring核心原理

1. 依赖注入(DI)原理

1.1 依赖注入的核心概念

依赖注入(Dependency Injection,DI)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模式,实现了控制反转(Inversion of Control,IoC)原则。它将对象的创建和对象间的依赖关系管理交给外部容器来完成,而不是由对象自己创建或查找其依赖项。

在传统的编程模式中,一个对象需要使用另一个对象时,通常会直接在代码中创建被依赖对象的实例,或者通过工厂方法获取其实例。这种模式导致了代码模块之间的强耦合。

依赖注入则将这种控制权反转,被依赖对象的实例不再由使用方直接创建,而是由外部容器在运行时动态注入。这种方式实现了对象之间的解耦,使得系统更易于维护和扩展。

1.2 控制反转(IoC)原则

控制反转是依赖注入的核心思想,即将对象创建和管理的控制权从代码内部转移到外部容器。在没有IoC的情况下,对象控制自己依赖的创建;在IoC模式下,对象被动接收其依赖项。

1.3 依赖注入的实现原理

依赖注入通过以下机制实现:

  1. **解耦合机制**:将依赖关系从硬编码转移到配置,通过抽象(接口或抽象类)定义依赖关系,容器负责解析依赖关系并注入适当的实例。

  2. **依赖查找与依赖注入**:

    • 依赖查找:容器创建对象,对象通过容器查找其依赖
    • 依赖注入:容器创建对象并主动将依赖注入到对象中
  3. **注入方式**:依赖注入通常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:

    • 构造器注入:通过对象的构造函数注入依赖
    • 属性注入(Setter注入):通过对象的setter方法注入依赖
    • 字段注入:通过注解直接注入到对象字段
    • 接口注入:通过特定接口方法注入依赖

1.4 Spring框架中的依赖注入实践

Spring框架是依赖注入模式的典型实现,在其IoC容器中提供了完整的依赖注入机制。

1.4.1 Spring中依赖注入的配置方式

Spring提供了多种配置依赖注入的方式:

注解配置:Spring通过@Autowired注解实现自动依赖注入:

@Componentpublic class Cup {    private Tea tea;    @Autowired    public Cup(Tea tea) {        this.tea = tea;    }}

Spring还提供了其他相关注解:

Java代码配置

@Configurationpublic class Config {    @Bean     public Cup cup(Tea tea) {        return new Cup(tea);    }        @Bean    public Tea tea() {        return new Tea();    }}

XML配置

<bean name="tea" class="wang.ismy.spring.Tea"/><bean name="cup" class="wang.ismy.spring.Cup">    <constructor-arg ref="tea"/></bean>

1.4.2 Spring的自动装配机制

Spring的自动装配机制(Autowiring)是其依赖注入实现的重要特性:

组件扫描:Spring通过@ComponentScan注解实现组件自动扫描和注册:

@ComponentScan(basePackages = "wang.ismy.spring")public class Config {}

通过@Component@Service@Controller@Repository等注解将组件标记为Spring管理的Bean。

解决歧义性:当存在多个相同类型的Bean时,Spring提供了解决歧义性的机制:

1.4.3 Spring的依赖注入生命周期

Spring框架详细定义了Bean的生命周期,其中依赖注入是关键环节:

  1. 实例化:根据配置信息创建Bean实例
  2. 属性填充:设置属性值和依赖注入
  3. 初始化:调用初始化方法(如`@PostConstruct`、`InitializingBean.afterPropertiesSet()`)
  4. 使用:Bean可以被使用
  5. 销毁:Bean销毁时调用销毁方法(如`@PreDestroy`、`DisposableBean.destroy()`)

1.4.4 Spring的扩展机制

Spring提供了多个扩展点来增强依赖注入功能:

BeanPostProcessor:允许在Bean初始化前后进行自定义处理:

@Componentpublic class MyBeanPostProcessor implements BeanPostProcessor {    @Override    public Object postProcessBeforeInitialization(Object bean, String beanName) {        // 初始化前处理        return bean;    }        @Override    public Object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(Object bean, String beanName) {        // 初始化后处理        return bean;    }}

1.4.5 Spring循环依赖的解决

当一个对象依赖的对象间接或直接又依赖其本身时,就是循环依赖。

针对于这种依赖情况,对于属性注入或者方法注入,Spring通过先创建对象实例,后填充其属性的方式来解决循环依赖,但对于通过构造器注入的情况,Spring则无法解决。

202153193741

202153193815

1.5 依赖注入的优势与挑战

1.5.1 优势

  1. **解耦合**: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,便于模块独立开发和测试
  2. **可测试性**:便于使用Mock对象进行单元测试
  3. **可维护性**:依赖关系通过配置管理,修改更加灵活
  4. **复用性**:组件不依赖具体实现,可以灵活替换

1.5.2 挑战

  1. **复杂性**:配置文件或注解可能变得复杂
  2. **性能**:容器初始化和依赖解析可能带来性能开销
  3. **学习曲线**:需要理解和掌握容器的工作原理

2. AOP(面向切面编程)原理

2.1 AOP 核心概念

AOP(Aspect-Oriented Programming,面向切面编程)是一种编程范式,它旨在将横切关注点(如日志记录、安全检查、事务管理等)与业务逻辑分离。AOP通过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动态地将这些横切关注点织入到目标对象中,实现对核心业务逻辑的增强,而无需修改原有代码。

AOP的核心概念包括:

2.2 AOP 实现原理

AOP的实现原理基于动态代理技术,主要有两种方式:

  1. **JDK动态代理**:基于接口实现类的代理,使用`java.lang.reflect.Proxy`创建代理对象。
  2. **CGLIB动态代理**:基于类继承的代理,使用字节码生成库创建目标类的子类。

在Spring框架中,AOP通过以下机制实现:

2.3 通知类型详解

AOP提供了多种类型的通知:

2.4 切点表达式

切点表达式定义了哪些连接点会被拦截,通常使用AspectJ的切点表达式语言:

3. 事务管理原理

3.1 事务核心特性(ACID)

3.2 事务隔离级别

事务的隔离级别定义了事务之间的隔离程度,从低到高分为:

3.3 事务传播行为

事务的传播行为定义了多个事务方法之间如何共享事务上下文:

3.4 事务实现方式

事务的实现方式包括:

  1. **编程式事务**:通过编程方式管理事务,如使用`TransactionTemplate`。
  2. **声明式事务**:通过配置或注解方式管理事务,无需编写事务管理代码。

4. Spring 核心组件的实现机制

4.1 Spring AOP 实现机制

Spring框架通过以下组件实现AOP:

Spring支持多种配置方式来定义切面:

4.2 Spring 事务实现机制

Spring事务管理的核心机制包括:

声明式事务的实现原理:

  1. 通过`@EnableTransactionManagement`启用事务管理。
  2. Spring通过AOP自动为标注`@Transactional`的方法创建代理对象。
  3. 在方法执行前开启事务,执行目标方法,根据执行结果决定提交或回滚事务。
  4. 在`TransactionAspectSupport.invokeWithinTransaction`方法中根据传播行为决定如何处理事务。

编程式事务通过TransactionTemplate实现,提供了一种更简洁的事务管理方式。

4.3 事务属性

事务可以通过多种属性进行配置:

5. 三大核心概念的关系与整合

Spring框架的三大核心概念——依赖注入(DI)、面向切面编程(AOP)和事务管理——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:

  1. **DI 与 AOP**:DI容器负责创建对象及其依赖关系,AOP通过动态代理在DI容器创建对象后对其进行增强,即AOP建立在DI的基础之上。

  2. **DI 与 事务管理**:事务管理本身作为一项功能也通过DI容器进行配置和管理,事务管理器作为Bean被注入到需要的地方。

  3. **AOP 与 事务管理**:Spring的声明式事务管理是通过AOP实现的,通过在方法执行前后添加事务控制代码,而不需要修改业务逻辑代码。

6. 最佳实践

6.1 依赖注入最佳实践

  1. **使用构造器注入**:确保对象创建时所有必需的依赖都已提供
  2. **依赖于抽象而非实现**:使用接口或抽象类作为依赖
  3. **合理使用注解**:在配置简便性和清晰性之间找到平衡

6.2 AOP 最佳实践

  1. **合理定义切面**:避免过度使用AOP,仅对横切关注点使用切面。
  2. **切点表达式优化**:使用精确的切点表达式,避免不必要的性能开销。
  3. **性能考虑**:注意AOP对性能的影响,特别是对高频调用方法的拦截。

6.3 事务最佳实践

  1. **合理选择传播行为**: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事务传播行为。
  2. **避免事务失效**:注意内部方法调用不会触发事务(因为AOP代理机制)。
  3. **异常处理**:正确配置回滚异常类型,确保在必要时能够正确回滚。
  4. **隔离级别选择**: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事务隔离级别,在一致性和性能之间找到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