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测试
测试的类型:
- 静态分析/动态测试
- 黑盒/白盒
- 手工/自动
测试的4个阶段:
- 单元测试:是否符合功能性需求
- 集成测试:组件间是否能协同工作
- 验收测试:确认是否符合需求
- 系统测试
测试的4个内容:
- 测试计划活动
- 测试设计活动
- 测试实现活动
- 测试执行活动
测试人员会写代码的必要性:
- 生产问题复现
- 提升测试效率
- 问题定位
- 后续进阶
- 自动化测试
- 测试框架
优秀的测试思维
- 敏感:能敏锐地透过现象看本质
- 好奇心:对于一件事情,不应该只浅尝表面,而应该朝着探索未知、探索深入的方向
- 乐观:要记住,编程不是全部,技术不是全部,试着空出一点时间,放松你的身心
测试全流程
- 需求阶段
- 头脑风暴
- 需求分析
- 设计阶段
- 测试模块划分
- 测试计划&测试用例
- 执行阶段
- 冒烟测试
- 执行测试
- 测试总结
- 项目上线
- 自动化测试
- 监控
代码的可测性
单元测试 -> 研发人员自测 -> 集中测试 -> 回归测试
影响代码可测性因素:
- [设计是否良好](/软件工程/软件设计/设计原则.html)
- [代码质量](/软件工程/软件设计/代码质量/代码质量.html)
- 是否测试驱动
目标
发现错误
软件测试与软件调试
过程
原则
对计算机软件进行测试前,首先需遵循软件测试原则,即不完全原则的遵守。不完全原则即为若测试不完全、测试过程中涉及免疫性原则的部分较多,可对软件测试起到一定帮助。因软件测试因此类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性,测试人员能够完成的测试内容与其免疫性成正比,若想使软件测试更为流畅、测试效果更为有效,首先需遵循此类原则,将此类原则贯穿整个开发流程,不断进行测试,而并非一次性全程测试。
测试用例
测试用例是通过使用在测试计划中确定的测试技术,对于已确定的测试条件进行逐步推敲,精炼而设计出来的重点说明如何具体操作产生何种结果的文档
- 整体完备性:能够完全覆盖测试需求
- 等价类划分的准确性
- 等价类集合的完备性:保证所有可能的边界值和边界条件都已经正确识别
只有深入地理解软件的架构、实现的细节、引入覆盖率来度量测试用例,才能设计出足够优秀的测试用例
等价类划分法
是把所有的输入数据,即程序的输入域划分为若干部分(子集),然后从每一个子集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
只要从每个等价类中任意选取一个值进行测试,就可以用少量具有代表性的测试输入取得较好的测试覆盖结果,同时还要找出所有的无效等价类代表无效的输入
边界值法
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,这种情况下,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,通常选取正好等于、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
场景法
通过运用场景来对系统的功能点或业务流程的描述
错误推测法
根据经验或直觉推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,从而有针对性地编写检查这些错误的测试用例的方法
测试覆盖率
一类是面向项目的需求覆盖率,另一类是更偏向技术的代码覆盖率:
- 需求覆盖率:测试对需求的覆盖程度,最终目标是保证测试可以覆盖每个需求
- 代码覆盖率:行覆盖率、分支覆盖率、条件覆盖率
代码覆盖率反映的仅仅是已有代码的哪些逻辑被执行过了,哪些逻辑还没有被执行过,高的代码覆盖率不一定能保证软件的质量,但是低的代码覆盖率一定不能能保证软件的质量
白盒测试
- 控制流程图
- 路径测试
- 语句测试
- 分支测试
- 条件组合测试
- 循环的测试
黑盒测试
- 等价类划分:将需求合理划分片段,分成输入域的子集合,在子集合中,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软件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,并合理假定: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他值的测试
- 边界值分析:对等价类测试的补充 测试边界条件是否正确
- 判定表:输入复杂的逻辑体系和多种条件组合输入,进行判断
- 事务流测试
缺陷报告要素
- 缺陷标题:描述问题本质,不易过长
- 缺陷概述:提供更多概括性的缺陷本质与现象的描述
- 缺陷影响:需要测试人员对系统有较深的理解,描述引起的问题对用户或者对业务的影响范围以及严重程度
- 环境配置:为缺陷的重现提供必要的环境信息,只描述那些重现缺陷的环境敏感信息
- 前置条件:测试步骤开始前系统应该处在的状态,其目的是减少缺陷重现步骤的描述
- 重现步骤:最核心的内容,通常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来描述的,每个步骤都应该是可操作并且是连贯的,所以往往会采用步骤列表的表现形式
- 预期结果、实际结果
- 优先级、严重程度:严重程度是缺陷本身的属性,通常确定后就不再变化,而优先级是缺陷的工程属性,会随着项目进度、解决缺陷的成本等因素而变动
- 变通方案(Workaround)
- 根因分析
- 附件
测试计划
测试范围
明确“测什么”和“不测什么”
测试策略
明确测试的重点,以及各项测试的先后顺序,还需要说明采用什么样的测试类型和测试方法
功能测试:主线业务的功能测试由于经常需要执行回归测试,通常应该先实现主干业务流程的测试自动化,还要评估被测软件的可测试性,如果有可测试性的问题,需要提前考虑切实可行的变通方案
兼容性测试:功能基本都稳定了,才会开始兼容性测试,需要考虑好适配哪些客户端
性能测试:需要在明确了性能需求(并发用户数、响应时间、事务吞吐量等)的前提下,结合被测系统的特点,设计性能测试场景并确定性能测试框架
测试资源
规划测试人员、规划测试环境
测试进度
主要描述各类测试的开始时间,所需工作量,预计完成时间,并以此为依据来建议最终产品的上线发布时间
风险评估
通常需求变更、开发延期、发现重大缺陷和人员变动是引入项目测试风险的主要原因,就要预估整个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,以及当这些风险发生时的应对策略
自测
确定好数据,执行过程,保存相关测试结果
正式提交测试前修复自测的这些问题,并将自测问题反映给QA,研发测试密切配合
计划
- 范围
- case
- 时间
- 顺序
内容
- 全部功能
- 主要边界
- 性能基线
- 异常
执行
- 找QA要测试case 在此基础上剪枝 测试主干
- 自测数据需要贴合真是场景
- 发现问题马上修复验证
- 最后回归 保障没有破坏
- 按计划完成 确保准时正式测试
系统测试
功能测试
压力测试
逐步增加流量 直至系统崩掉 得到流量的最佳状态及性能拐点
- 线下压测 小规模测试接口、组件级别的接口
- 线上压测(真实生产环境)
- 模拟流量 mock 这种方式可能数据过于平均 不太能够接近真实
- 线上导流 将线上的流量复制给测试
- 集群/[全链路压测](/软件工程/软件设计/代码质量/软件测试/全链路压测.html)
- 测试数据打标 测试标会在整个链路透传 把测试数据与真实数据隔离
- 业务方对于测试流量需要做特殊处理
- 安全方面需要放行测试流量 避免拦截
- 根据测试标进行流量分发 将数据最终落在测试库
- 测试场景读写混合 提前暴露问题
- 数据准备时冷热数据都要考虑到
负载测试
得到某些指标在资源达到临界值时系统的最大负载量
稳定性测试
在主链路或者特定场景在一定负载条件下长时间运行 发现不稳定的因素或系统瓶颈
兼容测试
- 载体兼容
- 设备 浏览器...
- 功能兼容
- 历史功能兼容 使用习惯兼容 多端兼容
- 标准兼容
安全测试
- 漏洞扫描
- 权限安全
- 数据脱敏保护
- [渗透测试](/计算机网络/网络安全/渗透测试.html)
探索测试
回归测试
- 避免代码变更导致出现的问题
变更后验证的内容:
- 变更影响的范围
- 核心链路
- 红线
- 历史故障场景
回归的时机:功能冻结、Bug冻结、环境稳定与线上一致
众测
- 交给最终用户的补充性测试
移动端测试
- 安装卸载升级测试
- 耗电量与发热测试
- 流量测试:是要想办法减少 App 产生的流量
- 兼容性测试:有第三方的移动设备云测平台
- 弱网测试
- 中断测试
- 手势测试
- 权限测试
- 客户端性能
- 极限测试:在一些临界状态下的行为功能的验证测试,基本思路是需要找出各种潜在的临界场景,并对每一类临界场景做验证和测试
- 用户体验
- 交叉事件测试:App 执行过程中,有其他事件或者应用中断当前应用执行的测试,一般都是在真机手工测试
测试平台
- 无代码,直接上手
- 可以完成更多类型的测试
- 效率
- 节省硬件资源
测试数据
- On-the-fly:测试用例执行过程中,实时创建测试数据
- 会导致试的执行时间比较长
- 业务数据的连带,需要准备一连串的数据
- 对测试环境的依赖性很强
- Out-of-box:测试用例执行前,事先创建好“开箱即用”的测试数据
- 测试用例里要硬编码(hardcode)测试数据
- 只能被一次性使用的测试数据不适合这种方式
- 预埋”的测试数据的可靠性远不如实时创建的数据,很容易被修改
对于相对稳定的测试数据,往往采用 Out-of-box 的方式以提高效率。而对于那些只能一次性使用的测试数据,往往采用 On-the-fly 的方式以保证不存在脏数据问题
自动测试数据生成
- 根据输入数据类型,以及对应的自定义规则库自动生成测试输入数据,比如针对字符串就可以自动生成诸如 Null、SQL 注入、超长字符串、非英语字符等测试数据
- 对于需要组合多个测试输入数据的场景,测试数据自动生成可以自动完成多个测试数据的笛卡尔积组合,然后再以人工的方式剔除掉非法的数据组合,可以通过前置对非法数据的剔除步骤来避免参数组合爆炸
平台
将测试数据的准备服务化、平台化、标准化:
代码测试
常见代码错误
- 语法特征错误
- 边界行为特征错误: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,崩溃或者超时
- 经验特征错误:==写成=...
- 算法错误
- 部分算法错误:在一些特定的条件或者输入情况下,算法不能准确完成业务要求实现的功能
静态测试方法
- 人工静态:代码评审
- 自动静态:代码静态扫描
动态测试方法
- 人工动态:单元测试
- 自动动态:基于代码自动生成边界测试用例并执行,以捕捉潜在的异常、崩溃和超时
测试基础架构
- 简化测试执行流程
- 最大化机器利用率
- 测试执行并发能力
- 测试用例版本控制
- 简单的测试操作界面
- 与CI/CD集成
探索式测试
一种软件测试风格,强调独立测试工程师的个人自由和责任,其目的是为了持续优化其工作的价值,在整个项目过程中,将测试相关学习、测试设计、测试执行和测试结果解读作为相互支持的活动,并行执行
- 首先对软件的单一功能进行比较细致的探索式测试
- 往往会开展系统交互的探索式测试,这个过程通常会采用基于反馈的探索式测试方法:用所有可用的测试技术,以及基于对产品深入理解后的技术直觉,并结合上一次测试结果的反馈与分析结果,指导下一步的测试行动
精准测试
- 对传统测试的补充
- 通过可视化或者智能算法识别出测试未覆盖的点
- 数据可信度高:数据都是由系统自动录入和管理的
- 不直接面对产品代码:通过算法和软件实现对测试数据和过程的采集
- 是一种通用的测试分析系统,独立于任何测试平台
- 智能回归:算法只执行需要重新执行的回归测试
- 聚类分析:聚类数据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测试用例的执行错误,同时能够展示测试用例的分布情况
基于模型的测试
- Model-Based-Testing
将测试用例的设计依托于被测系统的模型,并基于该模型自动生成测试用例的技术
stateDiagram-v2 需求 --> 模型: 开发者 模型 --> 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 --> 测试报告: 生成 测试对象 --> 测试用例: 生成 测试对象 --> 测试用例: 执行